2019-07-19
馬伯庸的同名小說改編劇《長安十二時辰》上線開播后大熱,觀眾們跟隨主角張小敬,在24小時內走街串巷體驗了一把長安一日深度游。
許多觀眾對其中的歷史元素產生了興趣,有研究美食的,有研究詩詞艷曲的,還有幫大家梳理歷史上的原型人物的......
劇是良心劇,書更是高品質的佳作
在《刺客信條》和《反恐24小時》的殼里,馬伯庸裝下了大唐的一天。
天寶三載上元節的這一天,被馬伯庸精細地分為了十二個時辰,并毫不掩飾地在張小敬奔走維和的背景里,盛滿了唐不可一世的繁華。
就如劇中一開頭的景象:路邊一男子聽著美女樓臺上清場,竟如癡如醉,一不小心就讓燈籠著了火。
這可不就是大唐么?處處都是“艷歌一曲酒一杯”,處處都暗藏著隱患。
一片花飛減卻春
馬伯庸筆下這二十四個時辰說的是公元744年的農歷正月十五這一天,當時玄宗剛于正月改“年”為“載”。
書中記載道:“天寶三載,是一個平靜的年份……”
這是作者受到黃仁宇“大歷史觀”的影響,直接致敬《萬歷十五年》的部分。隨后作者轉手就在十二個時辰里貼了許多唐由盛轉衰的因。
這一年,年初賀知章先致仕后辭世,年底楊貴妃入宮受封,李泌剛從山林回到朝野擔任待詔翰林,安祿山也才剛剛升任范陽節度使,這一年又是王忠嗣征滅突厥可汗的前一年……
馬伯庸除了把這些鮮為人關注到的歷史節點寫進書里,同時也添加了許多小細節,幫著歷史一塊兒創造了這個回光返照的盛世狂歡。
尤其是從那個僅為慶祝上元佳節就斥巨資修筑的奢靡的太上玄元燈樓中就可見一斑。
熟悉歷史的人還能在書里看到許多熟臉,他們都是日后大唐運勢急轉直下的關鍵人物:
失去抱負的唐玄宗揮一揮衣袖,決定讓李林甫輔國,自己則準備要享受前半生的勝利果實,恰巧這一年楊太真入宮了;
而慣長羅織術,心狠手辣排除異己的右相李林甫一邊大義凜然宣稱自己是清白的,一邊動用自己的一切力量打壓立志為民改稅的太子;
那個后來獨攬朝政,專權跋扈的宰相元載,此時在書里還只是個小判官,卻已經絲毫不隱藏自己的野心和手段。
而在長安底層,隱患浮出水面。
一個老吏為了二兩銀子隨隨便便放人進長安城;
天子腳下出現了一批為了攀附皇子的黑社會幫派;
平康坊,葛老統治著的龐大陰暗面影響力越來越大。
……
日后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同時也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是有罪的。
歷史就是由千百萬個大大小小的人物不自覺地向前推進。
盛衰的跡象往往就在小細節里潛伏隱忍,在看不見的地方影響著大勢之趨。哪怕虛構一個大案牘術這樣科幻般的推演技術,也無法真正勒住盛唐衰敗的未來。
縱觀歷史,有多少帝王雄才偉略,懂得以史為鑒?又有哪一個封建王朝躲過了興亡的歷史周期呢?
“天寶三載,是一個平靜的年份……”
蚍蜉豈可撼樹?
長安的這十二個時辰里,張小敬在各坊間疾步匆匆,與各色人物照面,卷入一個又一個復雜的權力漩渦之中,重重困難下還在不斷默念著要拯救長安百姓。
那些歷史上從沒有過記錄的無名英雄們,也正是如此義無反顧地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就像蚍蜉一樣,“不自量力”地想要為眾生撼動那顆將傾的大樹。
張小敬說:
我在長安城當了九年不良帥,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這樣的百姓,每天看到的,都是這樣的生活。
對達官貴人們來說,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這些事更是習以為常,但對我來說,這才是鮮活的,沒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長安城。在他們身邊,我才會感覺自己活著。
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
年度最值得看的原著小說
馬伯庸在這部時長只有24的小說里,繪制了一幅長安眾生相,每個階層、每種身份都在這一天為自己的事情辛苦奔忙著,既烘托出了當時這熱鬧且不可一世的大唐,也在細微處捕捉到了幻夢下的千瘡百孔。
讀后感 推薦
欄目導航